第25章 商议从镜框式的舞台迈向广阔的阵地
紧闭许久的卡尔登戏院大门终于被推开,斑驳的墙面上还残留着"停业通告"的残角。三百多位文化界人士穿过贴着"小心流弹"告示的走廊,在座椅积尘的剧场里重逢。舞台上方,一条手写横幅墨迹未干:"欢迎田汉先生暨戏剧界救亡协会成立大会"。
于伶快步走上舞台,皮鞋踏在未及打扫的木地板上扬起细尘。"诸位同志,"他的声音在穹顶下产生奇特的回响,"这座舞台沉寂的三年,正是我们民族最痛的三年。"台下有老演员偷偷抹了抹眼角。
"但今天,"于伶突然提高声调,振臂指向侧幕,"我们要用掌声把战火中归来的雄鹰迎回舞台!"随着他的动作,田汉从幕布阴影里走出。
“田汉先生在中国戏剧运动史上有着光荣的过往。三年前离开上海,抗战期间他回到了这里,我们欢迎他继续为戏剧运动贡献力量。”于伶继续说道,“抗战开始后,上海话剧界已开始组织救亡演剧队,准备陆续前往内地。上海各难民收容所、伤兵医院等也积极开展话剧活动。旧剧界现已成立组织,共同为救亡努力。话剧界救亡协会扩大为戏剧界救亡协会,主要目的是顺应时代,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……”
他的话音刚落,会场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
田汉的掌心按在斑驳的讲台上。“朋友们,感谢大家对我的厚爱。”他的声音带着一种历经沧桑的厚重感,“全面抗战的爆发改变了我的命运。直到此时,我才真正获得人身自由。如今的上海,是抗战的上海;如今的中国,是抗战的中国。”
他停顿了一下,继续说道:“八·一三事变以前,不论是话剧界还是旧剧界,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,就是没有料到战争会如此迅速地到来,没有想到日本**会那么快向我们进攻。所以,多数演出偏重于技术,内容却显得滞后,一遇到困难,甚至走向保守。”
"八一三的炮火炸碎了镜框式舞台,"他忽然用剧作家特有的肢体语言比划着,"现在整个中国都是我们的剧场!我们要从镜框式的舞台迈向更广阔的阵地,从阵地战转为运动战,从壕沟战变为游击战,从灯光下走到太阳下。不论是什么层次的文化艺人,都拿起自己的武器吧!要开辟新道路,在救亡工作中拯救自己。唯有如此,抗战才能胜利。总之,我们要清算旧的,开启新的。”
田汉的声音继续在戏院里回荡:“我呼吁各路文化人在民族命运千钧一发之际,发挥无穷的威力,去唤醒民众、组织民众,为抗日救亡而奋斗!”
他的讲话结束,会场内再次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。
田汉刚回到座位,一个熟悉的身影便来到了他的身旁。
"田先生,您还认得我吗?"来人微微俯身,声音里带着掩不住的激动。
田汉闻声抬头,目光在对方脸上停留片刻,随即绽开惊喜的笑容:"你是星海!"
冼星海眼中闪烁着光彩:"您还是这样神采奕奕,和六年前一模一样!"
"哈哈哈!"田汉爽朗的笑声在房间里回荡,"让我猜猜,你这是从巴黎学成归来了?"
"是的。"冼星海点点头,"记得六年前,我刚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,就加入了您领导的南国社。那段日子,南国社不仅是我音乐实践的舞台,更是一所特别的学校。在那里,我跟着戏曲前辈们学习民间音乐,那些经历至今难忘。"
田汉欣慰地说:"你走之后,南国社又排演了不少新剧。《名优之死》《苏州夜话》这些戏,观众反响都很热烈。"
冼星海挺直腰板,语气坚定:"田先生,这次回来,我还想跟着您干!"
田汉一把抓住冼星海的手,用力握了握:“好!我就要你这句话!”
战火已烧至上海城郊。黄浦江上,日本军舰的炮口森然指向这座繁华都市,空气中弥漫着硝烟与紧张。街道上,行人神色匆匆,报童挥舞着号外,高喊着战况消息。上海地下党根据东战场形势,迅速做出部署:要求文艺工作者尽快撤离,向全国转移,以戏剧、电影、音乐为武器,继续唤醒民众,支援抗战。
夏衍穿过狭窄的弄堂,叩响了洪深的家门。
门一开,洪深见是夏衍,略显惊讶:“老夏?你怎么来了?”
夏衍没有客套,直入主题:“洪深兄,戏剧向来只在大城市演出,农村百姓几乎无缘接触。如今淞沪会战爆发,上海戏剧界已组成多个救亡演剧队,准备奔赴内地宣传抗日。马彦祥、袁牧之已组建第一队,我来问问你的打算。”
洪深毫不犹豫:“让我来组建第二队!”
夏衍欣慰地说:“正合我意!组织上建议你找金山协助,他年轻有为,可做你的副手。”
洪深点头:“队员人选,我打算效仿‘吴用智取生辰纲’——人多了行动不便,人少了难成事,务必精干得力。”
夏衍提醒:“但你要和队员们讲清楚,演剧队没有政府拨款,一切费用需自行筹措。”
“明白!”洪深郑重应下,随即眉头微蹙,“可眼下上海水陆交通拥堵,难民潮汹涌,我们该如何撤离?”
夏衍沉声道:“迟则生变,越早走越好。”
洪深颔首:“你说得对,我立刻着手准备。”
离开洪深后,夏衍又匆匆找到金山。
“金山,如今上海影剧界纷纷成立救亡演剧队,许多年轻人已独当一面。洪深将担任二队队长,组织上希望你能任副队长,不知你意下如何?”
金山爽朗一笑:“这有什么问题?”
夏衍试探道:“你已是名演员,这样的安排,会不会委屈?”
金山神色肃然:“国难当头,个人名利何足挂齿?能投身抗日,我求之不得!”
夏衍欣慰点头:“好!有你这句话,我就放心了。”
金山起身:“我这就去找老夫子商议细节。”
很快,金山找到洪深,两人在一间简陋的房间里商讨救亡演剧队的具体事宜。
洪深铺开地图,道:“我们分工合作——我负责对外联络、筹措经费,你负责选人组队、安排演出事务,如何?”
金山干脆应道:“行!”
洪深沉吟道:“队伍不宜过大,但必须精锐。我已和夏衍商议过,人数控制在十四人以内。”
金山点头:“明白,我会严格筛选。”
